位置: 首页 > 百科 > 教育 > 关于马的典故

关于马的典故

更新时间:2025-01-07 22:45:27

  1、老马识途。

  典故:管仲跟随齐桓公去打仗,回来时迷失了路途。管仲放老马在前面走,就找到了道路(见于《韩非子·说林上》)。

  读音:lǎo mǎ shí tú。

  意思:比喻阅历多的人富有经验,熟悉情况,能起引导作用。

  出处:宋·毛谤《寄曹使君》:“请同韶采公勿疑;老马由来识途久。”

  2、马革裹尸。

  典故:马援是东汉名将,当官时曾放走了一个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 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屡建战功,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阵亡,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贵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

  读音:mǎ gé guǒ shī。

  意思:用马皮把尸体包起来。指在战场上壮烈牺牲。《后汉书·马援传》:“男儿要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耳,何能卧床上在儿女子手中邪!”

  出处:宋·辛弃疾《满江红》:“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忤休重说。”

  3、塞翁失马。

  典故:《淮南子·人间训》里说,古时有个住在边塞的老人丢了一匹马,后来这匹马居然带了一匹好马回来。

  读音:sài wēng shī mǎ。

  意思:比喻虽然受到暂时的损失,但也许因此得到好处。常与“安知非福”连用。

  出处:宋·魏泰《东轩笔录》:“鲁公有柬别之;略曰:‘寒翁失马;今未足悲;楚相断蛇;后必为福。’”

  4、马首是瞻。

  典故:战国时,晋淖公联合了十二个诸侯国攻伐秦国,指挥联军的是晋国的大将荀偃。苟偃原以为十二国联军攻秦。秦军一定会惊慌失措。不料景公已经得知联军心不齐,士气不振,所以毫不胆怯,并不想求和。苟偃没有办法,只得准备打仗,他向全军将领发布命令说:“明天早晨。鸡一叫就开始驾马套车出发。各军都要填平水井,拆掉炉灶。作战的时候,全军将土都要看我的马头来定行动的方向。我奔向那里,大家就跟着奔向那里。”

  想不到苟偃的下军将领认为,苟偃这佯指令,太专横了,反感他说:“晋国从未下过这样的命令,为什么要听他的?好,他马头向西,我偏要向东。”将领的副手说:“他是我们的头,我听他的。”于是也率领自己的队伍朝东而去:这样一来,全军顿时混乱起来。苟偃失去了下军,仰天叹道:“既然下的命令不能执行,就不会有取胜的希望,一交战肯定让秦军得到好处。”他只好下令将全军撤回去。

  读音:mǎ shǒu shì zhān。

  意思:士兵看着将帅马头的方向而进退。后比喻追随别人来定行止。

  出处:《左传·襄公十四年》:“荀偃令曰:‘鸡鸣而驾;塞井夷灶;唯余马首是瞻。’”

  5、指鹿为马。

  典故:秦朝二世皇帝的时候,丞相赵高想造反,怕别的臣子不附和,就先试验一下。他把一只鹿献给二世,说:“这是马。”二世笑着说:“丞相错了吧,把鹿说成马了。”问旁边的人,有的不说话,有的说是马,有的说是鹿。事后赵高就暗中把说是鹿的人杀了(见于《史记·秦始皇本纪》)。

  读音:zhǐ lù wéi mǎ。

  意思:比喻颠倒是非。

  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相关推荐
- Related -
最新更新
- New -
热门推荐
- Ho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