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大物博,民族众多,千百年来,各民族的文化相互交融汇成了一个新的中国。戏曲源自于民间。不同的民族文化造就了不同的戏曲,由春牛崇拜产生的岑溪牛娘剧是怎样的呢?不妨来戏曲大全里看看。
牛娘剧又牛歌戏,称每逢春节前后,当地群众自发演出牛娘剧,开展迎春活动,祈求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牛歌戏发源于广西东南部(主要是藤县,平南地区),是流行于两广地区的以当地方言为唱词的极具民俗特色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牛歌戏言语通俗,形象生动含蓄,谐趣调皮;有不同角色的特定脸谱和扮相;有唱词和特定音乐结构。如果说京剧是国粹的话,那么牛歌戏便是广西的“区粹”。
岑溪牛娘剧是岑溪老百姓最喜爱的地方戏,其演出形式有点象东北的“二人转”,歌词每句七字,有点象七律,但不要求象七律那么工整,可押白话韵,易听、易懂、易记,深受老百姓的欢迎。作为《中国戏曲大全》里的剧种,与其它地方的一样,牛娘戏的应运而生,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伴随着。
元末明初,岑溪流行着唱春牛的习俗。每年开春,农人便在村头晒坪,用泥塑成春牛,由当地有名的长者执鞭抽牛,口中念念有词,有说有唱,保佑天宫风调雨顺,接着围观的群众也争相举鞭抽打春牛,边打边唱,手舞足蹈,祈求平安。
到了五百多年前,唱春牛经过历代传承和演变不断丰富和发展,根据农事劳动的情节增加了一整套舞牛动作。舞牛时,有两个插田姑娘伴唱,唱词也大为增加,并有了简单的牛娘音乐唱腔。后来又增加了鼓锣等乐器,一些民间艺人还把生活中的事通过舞春牛唱出来,也是即兴演出想唱什么就唱什么。
后来民间艺人就把唱词记下来,经过收集整理,并在演出时加进了一些生活情节,形成了最初的牛娘戏。据口碑资料:清乾嘉年间艺人梁丽堂、李世钊等把一些佛经故事和广东传入的木鱼、南音唱本改编演出,并建立了梁丽堂班。这是最早的牛娘戏班。以后又逐渐有过不少班社。
1908年,由莫华钊组建的集庆堂班,是最有影响的戏班,该戏班的着名艺人莫玉芳(人称“玉姐”)在演出时吸收了民歌小调,丰富了牛娘戏的音乐。上世纪20年代以后,有广东粤班演员来到岑溪,加入了集庆堂班,便将广戏的演艺传授给牛娘戏演员,牛娘戏吸收了广戏的表演程式及服饰装扮,向更成熟阶段发展。至上世纪40年代,因当局禁赌,戏班的演出受到很大影响。
解放以后,牛娘戏得到恢复和发展,上世纪60年代以后建立了专业性剧团,并创编了一些现代题材的新剧目,其演出影响日渐扩大。1982年牛娘戏被收录入《中国戏剧词典》,同年牛娘剧《亲家》被搬上荧屏在广西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播放。上世纪90年代,牛娘戏载入《中国戏曲志》,昔日的“下里巴人”变成了“阳春白雪”,登上了大雅之堂。2002年,岑溪市成为“广西民间艺术(牛娘剧)之乡”。
甲骨文为什么破解不了
甲骨文之所以破解不了主要是因为缺少足够的文字资料进行证实,或者是说很难进行证实或证伪。并且甲骨文起源于商朝,距今至少有36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字,它的形成并不完全靠象形创造出来,没有任何依据对其研究。甲骨文破解不了的原因甲骨文之...
甲骨文为什么会失传
书写不便、字体繁琐、难以普及是甲骨文失传的几个原因。因为甲骨文需要用刻刀将文字镌刻在兽骨或龟甲上的,刻画起来比较费力。并且字体相对比较繁琐,没有严格的表现方式,刻画的材料需要经过特殊处理。1、书写不便书写不便是甲骨文失传的原因之一,因为甲骨...
甲骨文为什么没有夏
据史料推断,甲骨文没有夏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夏并不被人们称为夏,而是叫鬼方。另一种说法是甲骨文是商朝形成的文字,而夏朝当时还没有形成文字,再加上甲骨文的作用不是用来记载历史,所以夏朝的历史没有被历史记录传承下来。甲骨文没有夏的原因甲骨文没有夏主...
甲骨文为什么在台湾
甲骨文不在台湾,甲骨文的历史可追溯到商朝,而商朝在我国河南省建立。甲骨文是商朝的文化产物,也是当时的通用文字。因其镌刻或书写在兽骨和龟甲上得名,最初是因为商朝统治者用来占卜之物。甲骨文不在台湾甲骨文不在台湾,甲骨文的历史可追溯到商朝,距今至...
甲骨文为什么叫甲骨文
甲骨文之所以叫甲骨文,主要是因为甲骨文被镌刻或书写在兽骨和龟甲上面,所以才形成了如今的甲骨文。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占卜、测验吉凶,具有图画性强、笔画繁多、线条吸收、笔画多放折等特点。甲骨文叫甲骨文的原因甲骨文之所以叫甲骨文,主要是因为甲骨文被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