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戏曲艺术历史悠久、种类繁多,在我国戏曲舞台上占有重要地位。山西戏曲代表着汉族戏曲艺术的历史文化价值,也反映出流传区域的汉族民风民俗。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了解关于山西的地方戏曲吧。
晋剧
中国地方戏曲,山西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又名山西梆子,中国传统戏曲。因产生于山西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也称为“中戏”,主要流行于山西省中、北部及陕西北部、内蒙古和河北省的部分地区。有上路调和下路调之分,上路调为北路梆子,下路调为中路梆子。
民国以后中路梆子兴盛,遂以山西梆子专指中路梆子,建国后则称晋剧。清末民初的近百年间是晋剧的发展高峰时期,当时班社众多,人才辈出,尤其是以丁果仙为代表的第一代女演员出现之后,晋剧艺术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蒲剧
蒲剧又称蒲州梆子,当地人通称乱弹戏,是我国最古老的地方民间戏曲艺术之一。因兴于山西晋南古蒲州(今山西运城永济)一带而得名。蒲剧在清代乾隆时期外省称“乱弹”、“晋腔”、“山陕梆子腔”等;嘉庆、道光以后,又称“山西梆子”;陕西称:东路戏,山西省北、中部称“南路戏”;晋南当地则习惯称“大戏”或“乱弹”,蒲剧与秦腔有着极为密切的发展脉络联系,所以两者又常常登台轮番演出,成为密不可分的“姊妹戏”。
蒲剧本身在晋南又分南路和西路,在剧目与表演风格上各具特色,人称“南路文雅,西路火爆”。蒲剧音调高亢激昂,音韵优美,长于表现激情,其旋律跳跃幅度大,起调高,大小嗓兼用,素以“慷慨激昂,粗犷豪放”著称。
北路梆子
北路梆子,又名“上路戏”,大约形成于16世纪中叶,19世纪初叶已趋成熟。流行于山西北中部、内蒙中西部、河北西北部及陕西北部,是华北地区较有影响的中国戏曲剧种之一。北路梆子的发源地正是在雁门关以北的大同一带。据大同城西观音堂戏台题壁记载:“双庆戏班于嘉庆十三年六月十九日演出《十五贯》一剧。”由此可见,北路梆子在清朝嘉庆十三年以前,已由蒲剧艺人来此教习传艺,结合雁北的秧歌小调参合而成了。
北路梆子传承乏人、演出市场萎缩等问题长期困扰着北路梆子,这个古老的剧种正盼望着有关方面能对其加以抢救和保护。
上党梆子
上党梆子是山西省四大梆子之一,流行于山西东南部。享有同蒲剧、晋剧同等历史的文化资格,是上党戏的代表剧种。它在道光年间称为本地土戏,1934年赴省城太原演出时称作上党宫调,1954年定名为上党梆子。上党梆子以演唱梆子腔为主,兼唱昆曲、皮黄、罗罗腔、卷戏,俗称“昆梆罗卷黄”。
由于受到现代文化和经济大潮的冲击,上党梆子观众大量流失,演出水准逐渐下降,不少剧团被迫解散,后继人才匮乏,剧团前景堪忧,迫切需要采取措施,予以支持和保护。
颜料怎么调色
想要颜料调色,要先准备好颜料等工具。注意调色的时候要先调配小样再调配大样,这样才不会浪费颜料。调色要以主色为主,如调配红色的时候,先加正红色再根据要求加入浅色或者深色。调配颜料时要保持湿润,有必要时可以加入活性剂固色。步骤1准备工具:颜料、...
明朝帽子上插羽毛代表什么
明朝帽子上不插羽毛,插羽毛的是清朝帽子,这种帽子上的羽毛装饰品叫“花翎”,是皇上赏赐的,和官帽帽顶合称“顶戴花翎”,明朝帽子有皇上戴的冕冠和翼善冠、官员戴的乌纱冠、士庶戴的方巾等,清朝帽子有六合一统帽、顶戴花翎等。帽子上插羽毛代表什么1、花...
江郎才尽的主人公是谁
江郎才尽的主人公是江淹,江淹是南朝时期的文学家,家境贫寒,刻苦读书,自幼写作优秀,文章里常出现奇言佳句,被人称为江郎。他长大后做了两个奇特的梦,此后些诗文再无佳句,众人表示他的才气已尽,这就是江郎才尽的由来。江郎才尽的主人公是江淹江郎才尽的...
音节和音序的区别是什么
音节和音序的区别主要就是性质不同,音序指音节的第一个大写字母,而音节则是元音或辅音组成的发音音节。音序必须是大写,同时音节内也包括音序,但是写音节的时候没有声调。音序一共有25个字母,而音节会根据不同的音序组成更多的音节。1、性质音序一般音...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创作于明朝洪武年间,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诉说了三国时期群雄割据混战的局面,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三国演义的作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