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的冷兵器就是完全不应用热能进行攻击的武器。远古代,大小各种战役;近当今,厨师手中的菜刀、剪刀。接下来我们一起和民族文化一起来看看中国十大冷兵器之一戈。
第五位:戈
特色兵器,它和古埃及的镰头剑一样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民族兵器。但是实话实说,戈并不是杀伤很强的武器,戈的种类繁多,从夏朝倒汉朝都一直在流行,到隋唐基本绝迹。戈是中国的老兵器,因为是横刃,所以以钩,啄,挥,推为主。因为一些电视剧和电影的缘故很多人认为戈是小兵炮灰等的专用武器。
兵器文化
戈是先秦时代主要兵器之一,对后来兵器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影响甚至超越兵器本身,渗透到古代文化中。何谓干戈?干是分杈的树枝,用来抵御野兽与敌人的进犯,是原始社会时人类的防御武器;戈则是在木杆上缚上刃状物,或收获,或狩猎,后来发展成兵器,是一种典型的“勾兵”。
干戈,一种用于防御,一种用于进攻,后来演变成盾、戟等兵器。古代学者将干、戈分别作为防御与进攻两大类兵器的代表。相关的词语有:大动干戈、反戈一击、金戈铁马、化干戈为玉帛、枕戈待旦等等词汇,它们已融入民族文化之中。
演化过程
三种不同装柲方式的戈头
一般认为是由镰刀类工具演化而来。新石器时代的石戈头,只有援和内,至今仅在福建、广东的一些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过。到了青铜时代,戈成为军中必备的主要兵器。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青铜铸的戈头,出土于河南省偃师县二里头遗址,至少是距今3500年以前的制品。
在商朝,青铜戈的使用已极普遍。为了使戈头和柲结合得更牢固,克服在战斗中易于脱落的缺点,出现了三种不同装柲方式的戈头,即銎内、曲内和直内的戈头。由于直内的戈头,援和内之间有阑,并增加了胡,与柲结合得最牢固,因此得到发展;而另两种不如直内戈头牢靠,商朝以后被淘汰。
西周时期的青铜戈头,基本上沿袭商朝传统,但都是直内式样的。为加强其勾击效能,戈头与柲由垂直相交,逐渐加大角度,改成大于90°的钝角。
从西周末到春秋时期,还流行一种尖锋呈等边三角形的带胡青铜戈头。以后由于青铜戟的使用日渐普遍,戈的地位有所下降,但仍是主要格斗兵器之一。例如《荀子·议兵》中讲,魏国步兵的标准装备是戈、弩、剑、盾。河北省易县燕下都出土的大量铸有燕王名的铜戈,可以视为这一时期铜戈的代表。
戈柲有长有短,依据不同战术要求而定。一般说来,车战用的戈柲很长,步战用的戈柲较短。在湖南长沙市浏城桥出土的春秋晚期铜戈中,长柲的戈全长达314厘米,短柲的戈全长仅140厘米。
此外,在商周时期也还有玉石制造的戈,其中有些是可供实战使用,但大多数是仪仗用具。例如河南省安阳市妇好墓中出土玉戈39件,制工精巧,都是仪仗用具。
战国晚期,铁兵器的使用渐多,铁戟逐渐取代了青铜戟,同时也逐渐淘汰了青铜戈。因此戈这种盛行于青铜时代的兵器,到西汉以后已绝迹。淘汰的原因之一是因为戈头易脱落。之后戈和戟成为仪仗器。
楷书能写快吗
楷书不能写快,主要是因为楷书本身并不属于快速书写的书体。练习楷书时非常注重笔法和用笔方式,每个笔画都需要用不同的笔法去体现,且笔画之间要有一定关系,需要花更多的时间练习好笔法和用笔才能练好楷书。楷书不能写快楷书不能写快,主要是因为楷书本身并...
中国传统文化八大类
古文、民族戏剧、酒令、国画、对联、书法、灯谜、歇后语都是我国主要传统文化,这些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1、古文古文是我国传统文化八大类之一,指的是历史上各个朝代出...
四大名著的作者是谁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水浒传》的作者是施耐庵,《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其中《红楼梦》被列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以贾宝玉的视觉讲述了当时的社会风气。1、罗贯中罗贯中是《三国演义》的作者,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程门立雪的主人公是谁
程门立雪的主人公是杨时,相传他与游酢去拜白程颐为师时,恰好程颐正在睡觉,但是杨时并没有吵醒他,门前有积雪时,他也并没有离去,因此有了程门立雪的典故,目前该词语多用来形容容尊重师长、尊师重道。程门立雪的主人公是杨时程门立雪的主人公是杨时,杨时...
李时珍的故事
李时珍的故事有雨湖传说、死人诊活、巧用炼金术等,其中雨湖传说与他出生有关,相传李时珍出生那年,他的父亲在湖边打鱼,得石头雨湖神提醒后回到家中,而李时珍刚好落地,于是起名为石珍。1、雨湖传说相传李时珍出生那年,他的父亲在湖边打鱼,几次落网都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