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戏剧文化中,每一个剧种都需要有伴奏,用各种乐器形成适合戏曲的戏本内容,这样才能构成完美的戏剧舞台。不过,华阴老腔的音乐,伴奏不用唢呐,独设檀板的拍板节奏,构成他们自己的的独特方式。他们从来都不用唢呐“锣鼓喧嚣”,只要有他们特有的方式,这部戏曲肯定是优秀的。
华阴老腔的独特方式:
华阴老腔的伴奏音乐不用唢呐,独设檀板的拍板节奏,均构成了该剧种的独有之长,使其富有突出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演出开始前,只见十几个条凳放置在舞台上。呼啦啦一群身着对襟短打的农民,扛着各种乐器,精神十足地奔上舞台。其中两人直接坐在地上,左边的手持胡琴,右边的则负责“打击乐”——自制的梆子和钟铃。中间一人是“主唱”兼“第一月琴手”张喜民。他怀抱着的月琴有着独一无二的六角形。据悉,只有老腔使用六角形的月琴。
最令人惊喜的是演出开始后,从后排有位60多岁的精干老人张四季一手拿着木块,一手提着条凳就走到台前来,忽而让条凳四脚着地,忽而两腿着地——变换着姿势用枣木块敲打条凳的不同位置,发出节奏鲜明、声音清脆的巨响。他抡圆了胳膊,力道十足。据该团导演党安华说,敲木头的大爷平常还在家种20亩的地。按老腔传统,是敲击黄河岸边的船桨,但是为了适应现在的舞台需要,改枣木块与条凳为“乐器”,是为整个团体助威。此外,还有六七把胡琴伴奏。
诞生于黄河、渭河、洛河交界处的老腔,盛行于乾隆元年至十年(1736—1745),以三国故事为主要题材,因而又称“英雄戏”“好汉戏”,而现在,又因为时代的变迁,加入了一些新剧本。舞台上的农民演员,个个精神抖擞,甚而杀气腾腾。在全场近1小时的表演中,每人都投入了百分百的精气神,以像秦腔那样几乎扯破嗓子般的力气高歌,以让对面山头的人都能看见自己的舞动。
故而虽然仅是一位歌手、几把琴和几件打击乐,却让最后一排的观众每分钟都觉得震耳欲聋、气势逼人。党安华说,他当初把老腔推向舞台的原因,就是被其中生命力的部分感动。在这些平时种地的农民身上,丝毫看不到职业演员的“演”戏感。
这股气势甚至“吓”跑了个别坐在喇叭前的观众,他们趁着暗场匆匆离开位子。但是,演出结束后,这一气氛显然感染了剩余的九成观众。他们的掌声仿佛是像给帕瓦罗蒂那样,经久不息。
小篆与大篆的区别图片
小篆指的是秦朝统一全国实行“书同文”而统一出来的一种规范文字,笔画相对较细,字体有一定法则。而大篆是籀文、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书体的统称,线条明显粗细不匀、字形结构不够整齐,分布结构的法则没有规律化。小篆和大篆的区别小篆指的是秦朝统一全国...
小篆与隶书的区别
小篆的字形为长瘦长方形,笔画横平竖直、圆劲均匀,粗细线条基本一致。而隶书的字形呈宽扁长方形,头起笔是隶书起笔的典型特征。小篆的诞生是我国文字发展史上一次重大的变革,相对于隶书会更有意义。1、字形小篆的字形为长瘦长方形,以方楷一字半为度,一字...
小篆与汉仪有什么不同
汉仪篆书比较接近秦篆的风格,结字多为长方形,笔画横平竖直,结构上紧下松。而方正小篆比较接近汉篆和明清名家的篆书书写风格,构型十分协调,给人一种整体美。而小篆在古文内还属于纯构型线条字体,具有线条均匀,笔画分布对称的特点。小篆和汉仪的不同之处...
小篆与楷书之间的字体
小篆和楷书之间的字体是隶书,隶书始创于秦朝,相传是由程邈创立。但是隶书真正达到顶峰是在东汉时期,当时的隶书也别叫做汉隶。而隶书的特点是字形大多呈宽扁形,横笔画长,竖笔画较短。小篆和楷书之间的字体是隶书小篆和楷书之间的字体是隶书,隶书被分为秦...
小篆与篆书的区别
篆书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和小篆的统称,而小篆只是篆书的一部分。篆书是我国最古老的书体,从甲骨文开始算起距今已有四年多年的历史,而其中的小篆也叫秦篆是秦国原先使用的大篆基础上演变而来的通用文字。小篆和篆书的区别篆书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和小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