辰州傩(又称土家傩),是湘西土家族苗族地区流传最广的傩戏,是湘西五溪地区当地人民群众长年生产、生活、文化传承的缩影,是五溪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于辰州傩的表演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就到傩戏文化中了解吧。
辰州傩(又称土家傩),是湘西土家族苗族地区流传最广的傩戏,见诸史籍者甚多: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沅陵县志》、清乾隆十年(1745)的《永顺县志》、清道光元年(1821)《辰溪县志》均有记载。沅陵县七甲坪镇尚有较为完整的保存。辰州巫师冲傩还愿时,必唱傩戏。辰州傩由两大流派组成,即上河教和河南教,行傩时,分为三个部份:即傩祭(又称法事)、傩戏、傩技。
1、法事:上河教有37场法事,河南教有38场法事。两教傩祭中部分法事,也有傩戏的成分,如迎神、跳标、发五猖、送子、晒衣、下池、教子、勾愿、盗猪等,均与傩戏不可截然区分。
2、傩戏剧目:
演唱的傩戏剧目可分正戏、小戏和本戏:正戏是傩仪的一部分;小戏存在于傩仪之中,内容却与傩仪无多关联;本戏与傩仪无关联,为娱神而演唱。
傩坛正戏:是由法师作法事请神演变而成的,带有简单情节及表演的剧目,内容属法师还傩的法事程序,表演往往与掌坛法师及主东家交流,演员大多戴面具,有代言体唱词和白口、面具、装扮、唱腔、表演都有一定的代表性,是傩堂戏的雏型,主要剧目有《搬先锋》、《搬师娘》、《梁山土地》、《三妈土地》、《搬八郎》、《仙姬送子》等。
傩堂小戏:亦称正朝。已具小型戏曲特征,虽残存还傩痕迹,但情节、表演已较为丰富,有一定的戏剧矛盾与人物性格。现存主要剧目有:《晒衣》、《姜女下池》、《观花教子》等。
傩堂大本戏:又称花朝。是长期伴随法师还傩活动演出的,戏曲化程度较高的剧目,此类剧目的文学、音乐、表演诸方面均较完善,但仍存傩坛影响。现存主要剧目有:《孟姜女》、《龙王女》、《七仙女》、《鲍三娘》等。
3、傩堂戏的表演
角色行当:早期的傩堂戏角色,以其面具造型来识别。民国初年,出现行当之分,以生、旦、净、丑四行为主体,随后向更细致的分行方面发展,但是,无论是傩堂正戏还是大本戏,均以"对子戏"为主,或小生、小旦,或小丑、小旦,或老生、老旦。
表演技法:傩戏长期在傩坛演出,艺人多为法师出身,其剧目又多具宗教色彩,某些剧中人物亦为傩坛所祀神祗的化身,因此,傩戏的表演具有浓烈的宗教风格,如台步中的"走罡",手式中的"按决",特殊道具(柳巾、师刀、师棍)的表演等,傩戏根植于农村,因此也收到了一些民间歌舞和说唱的表演成份。七甲坪的傩戏,是在清末民初时,傩戏艺人与辰州戏艺人互相交流融会,而形成今天带有辰州高腔唱腔的傩戏腔。通过交流,也促进了傩戏的表演艺术的程式化,同时也收到了少量袍靠戏程式和点将、起寨、过兵等。
4、辰州傩戏的音乐
辰州傩戏音乐情调古朴,地方特色浓郁,曲牌有[先锋调]、[师娘调]、[八郎调]、[土地调]、[姜女调]、[范郎调]、[下池调]等20余支。演唱傩戏的巫师班,一般都兼能表演“开红山”、“过火槽”、“上刀梯”、“踩犁头”、“滚刺丛”等傩技。
关联词有哪些
常见的关联词有虽然...但是...、即使...也...、如果...就...,关联词指的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在意义上有密切联系的句子相连组合在一起的词语,是作为连接分句、标明关系的词语,总是会标明抽象的关系。常见的关联词常见的关联词有“虽然.....
音节是什么
音节指的是音素组合发音的语音单位,常见的使用方式就是拼读拼音的过程,将声母、韵母按照普通话音节的构成规律拼合并加上音调,就形成了音节。而读音节的要领是前音轻短后音重,两音相连猛一碰。音节的意思音节指的是音素组合发音的语音单位,而音素包括元音...
忐忑不安的意思
忐忑不安的意思是心神不定、心神极为不安的,这个词一般作谓语、定语或状语。与忐忑不安意思相近的有这个词一般作谓语、定语或状语等成语,与忐忑不安相反意思的有心安理得、泰然自若、悠然自得等成语。忐忑不安主要的意思忐忑不安的意思是心神不定、心神极为...
举世闻名的意思
举世闻名的意思是全世界都知道的事情,一般是用来形容非常著名、有名的事物。与举世闻名意思相近的还有闻名遐迩、誉满天下、众人皆知等词语,而意思相反的有不为人知、默默无闻、湮没无闻等词语。举世闻名主要的意思“举世闻名”的意思是全世界都知道的事情,...
前程似锦什么意思
前程似锦意思是未来在事业上就像锦绣一样十分美好,这个词多用于祝福。但是在分别的时候也可以使用前程似锦,既可以表达深深的祝福,也蕴含了离别的伤感。与前程似锦意思相近的有鹏程万里、锦绣前程。前程似锦的意思“前程似锦”中的前程一般指的是前面的路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