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手是一种礼仪,是人与人之间、团体之间、国家之间的交往都赋予这个动作丰富的内涵。一般说来,握手表示友好,是一种交流,可以沟通原本隔膜的情感,可以加深双方的理解、信任,但古代却不是这样的。本期人情世故,讲讲握手。
可是,谁也不会想到,“握手”这件在当今世界人际交往中发挥着很大作用且畅通无阻的“法宝”,在古代的中国却是非常耐人寻味的。众所周知,中国古人常用的见面礼仪是“作揖”,即两人相见,抱拳拱手,躬身施礼,更为隆重的见面礼仪便是跪拜乃至磕头。而“握手”却与丧葬有关。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握手在古代是个不吉利动作。
史载,早在先秦时期的丧葬礼俗中,就有“握手”一称,它是指用黑色带子系在死者手臂上的物品。这种丧葬风俗不仅被世袭,还得以发扬光大。据《新唐书·礼乐志》和《大明会典·丧礼》等古籍都记述了丧葬中“握手”的规定。古人举行殡殓仪式时,要往死者嘴里放钱币、谷物等,以示要有吃有花的,所放之物称为“含”;往死者耳朵填塞棉球,以示之充耳不闻阴间鬼哭狼嚎,此填充之棉球称“充耳”;而要死者手中拿着玉或者其他物品,以示不能让死者两手空空前往另一个世界,此物则被称为“握手”。直到晚清,“握手”依然被用作丧葬礼仪。晚清李伯元在小说《文明小史》中描述晚清官员跟意大利地质专家初次见面的情景,用的是“拉手”而非“握手”;晚清非常着名的《官场现形记》写清廷有些官员巴结洋人时用的也是“拉手”。于是,有人推断,古代中国人见面没有“握手”这种礼仪,现代流行的握手礼仪是近代从西方传入的。
然而,如果要这样一根筋地理解古代中国的“握手”,却又曲解了古代“握手”。因为古代典籍中还有关于“握手”的另一种记载,很快就颠覆了你的分析和想象。成语“握手言欢”中“握手”的含义,跟现代流行的握手礼仪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几乎一致的。而这个成语就是源自于一个历史事实。《后汉书·李通传》记载了刘秀与李通初次相见的情景:“及相见,共语移日,握手言欢。”意思是说刘秀与李通初次相见,交谈良久,彼此还握了手,双方都非常高兴。而另一个跟握手相关的成语“握手言和”中的“握手”,似乎是一种外交辞令,跟丧葬中“握手”、刘秀与李通的“握手”所表达的意思又有区别。
所以,我觉得中国古代人对“握手”这个肢体动作,发挥了极强的想象力,既跟生有关,又与礼相联,还与死挂钩,虽然耐人寻味,但却也把“握手”上升为一种“道”、一种哲学。
楷书能写快吗
楷书不能写快,主要是因为楷书本身并不属于快速书写的书体。练习楷书时非常注重笔法和用笔方式,每个笔画都需要用不同的笔法去体现,且笔画之间要有一定关系,需要花更多的时间练习好笔法和用笔才能练好楷书。楷书不能写快楷书不能写快,主要是因为楷书本身并...
中国传统文化八大类
古文、民族戏剧、酒令、国画、对联、书法、灯谜、歇后语都是我国主要传统文化,这些文化是中华民族文明重要的组成部分,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1、古文古文是我国传统文化八大类之一,指的是历史上各个朝代出...
楷书需要注意的地方
书写楷书主要需要注意书写工具、执笔坐姿和心态三个方面。要求书写工具书写流畅、线条粗细均匀。坐姿遵守头正、身直、臂开、足安的原则,纸笔方式也要正确,保持平和的心态,才能书写好楷书。1、书写工具书写工具是书写楷书需要注意的事项之一,比较常见的书...
楷书需要准备什么
练习楷书需要准备临摹字帖和书写工具。临摹是练习书法的基础,便于更快掌握正确的运笔和书写方式,而合适的书写工具才能保证书写更加流畅、轻松。但最需要准备的是足够的毅力,只有花费大量时间坚持练习和研究,才能真正练习好书法。1、临摹字帖练习楷书首先...
楷书需要练多长时间
楷书一般需要练2年以上,但是想要让笔法更有深度和灵气,还需要花更多的时间进行练习和研究。楷书是一种非常讲究用笔方法和笔法的书体,需要有足够的毅力、掌握正确的方法才能练习好。楷书一般需要练2年以上楷书一般需要练2年以上才能练好,但是想要让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