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地区很少产茶,但是茶却成为了藏族男女老少每天必不可少的饮料。现在我们煮茶的方式和藏族人民煮茶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在茶叶传入藏族后,藏族人民喜欢在煮茶时加入点其他的东西跟茶一起煮。这样让他们感觉味道更加好。
那么,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藏族文化吧!
藏区绝少产茶,而茶却是藏族男女老幼的最佳饮料,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藏族有句谚语“一日无茶则滞,三日无茶则痛”,又说“饭可一天不吃,茶却不能一顿不喝”。由此数百年来形成的茶文化内涵也非常丰富多彩,极富民族特色,在世界茶文化园地中是一枝奇葩。
茶叶是如何传入西藏的
据史书中的记载,早在公元四五世纪时,吐蕃王朝军队曾攻占到中原边州,夺得了大量茶叶,却不知其用途。《藏汉史集》中记,茶在松赞干布之曾孙都松芒波杰在位时(公元676-704年)传入吐蕃,当时是作为一种保健药物而受到赞普的喜爱。他说:“在我患病期间不思饮食,只有饮用小鸟衔来的这根树枝泡的水比较奇妙。它能养身,是一种治病良药。”公元781年唐德宗时“常鲁公使西蕃,烹茶帐中。赞普问:‘此为何物?’鲁公曰:‘涤烦疗渴,所谓茶也。’
赞普曰:‘我此亦有。’遂命出之,以指曰:‘此寿州者,此舒州者,此顾诸者,此蕲门者,此昌明者,此氵湖者。’”由此可知,早在5世纪以前,吐蕃社会还没有饮茶之习俗,只是把茶叶作为一种珍贵的保健药品而被王室所珍藏。自唐开元后,内地僧人坐禅“务于不寐,又多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从此辗转相效仿,遂成风俗。”随着唐蕃之间友好往来,有的汉僧到藏区传法,有的则经吐蕃去印度求法,使饮茶习俗传入吐蕃。
据《汉藏史集》记载:“对于饮茶最为精通的是汉地和尚,此后噶米王向和尚学会了烹茶,米扎贡布又向噶米王学会了烹茶,这以后便依次传了下来。”但更多的是流传在王宫贵族间和寺庙里。吐蕃最后一位赞普朗达玛在位时实行灭佛,僧人们各自逃生。离开寺庙的僧人又将饮茶之习俗传入民间。而茶之止渴、消食、少睡、去腻等诸多功能,正好适用于藏族需求,因而深受人们喜爱。这是饮茶习惯传入民间的最早时期。至晚唐,唐蕃关系进入了一个较稳定的和平友好阶段。
唐朝的丝织品和茶叶与吐蕃的马牛交换,民间贸易在陇、蜀、洮、岷等一带活跃起来。安史之乱以后,唐蕃间在河西及青海日月山一带进行茶马互市,茶叶大量运往藏区。五代、宋、金时期,河西大部分地区为吐蕃等少数民族所占据,与宋廷“贡赐”不断,主要以马茶为主,并建立茶马互易市场。口角厮啰境内的风俗“独知用盐为滋味,而嗜酒及茶”。
您可能还喜欢:
东巴纸是纳西族最重要的写经用纸
纳西族“热美蹉”的起源及特色
名扬中外的纳西东巴文化
令人垂涎不止的拉祜族饮食文化
戏曲中脸谱颜色哪种表示妖邪
戏曲中的银色脸谱表示妖邪,银色脸谱通常扮演的是妖邪或神仙一类的角色。脸谱一般是在戏曲演员的脸上进行绘画,多用于在舞台上演出时的造型,因为角色特点的不同而不同。脸谱最早起源于南北朝时期,为兰陵王高长恭所发明,后来才演变为戏剧装扮。戏曲中表示妖...
明朝帽子上插羽毛代表什么
明朝帽子上不插羽毛,插羽毛的是清朝帽子,这种帽子上的羽毛装饰品叫“花翎”,是皇上赏赐的,和官帽帽顶合称“顶戴花翎”,明朝帽子有皇上戴的冕冠和翼善冠、官员戴的乌纱冠、士庶戴的方巾等,清朝帽子有六合一统帽、顶戴花翎等。帽子上插羽毛代表什么1、花...
史记的作者是谁
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和散文家,自幼习字读书,遍访各地,了解多地风速与旧闻。父亲去世后,他子承父业,担任太史令一职,并历时十余年编纂出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司马迁是西汉史学家和散...
江郎才尽的主人公是谁
江郎才尽的主人公是江淹,江淹是南朝时期的文学家,家境贫寒,刻苦读书,自幼写作优秀,文章里常出现奇言佳句,被人称为江郎。他长大后做了两个奇特的梦,此后些诗文再无佳句,众人表示他的才气已尽,这就是江郎才尽的由来。江郎才尽的主人公是江淹江郎才尽的...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创作于明朝洪武年间,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诉说了三国时期群雄割据混战的局面,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三国演义的作者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