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就是个农业大国,我们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从而使得农业高度发展,更是以水稻为主食,其中不得不提的便是壮族了,他们是历史上最早种植水稻的民族,同时在壮族文化中更是形成了独特的稻作文化。
在美丽神奇的滇东南,世代居住着勤劳淳朴的壮家人。古往今来,壮族人民由于在经济、文化上与汉族人民频繁交往,并且不断吸收汉族农业生产中的先进经验发展创新,普遍使用牛耕铁犁精耕细作种植水稻,从而形成了本民族独具特色的农耕稻作文化,并融入宗教、饮食、建筑、文学艺术等方方面面,成为壮族文化的精髓和主流。
壮族种植水稻历史悠久,明清各代地方志均有大量记载。由于壮族擅长种植水稻,故有的地方干脆把他们称为“水户”。在耕作技术方面,壮族的水田比附近汉族地区耕作的更为先进精细,一般实行一犁一耙,有的地区甚至两犁三耙。
绝大多数地区已使用畜肥、绿肥施田,粮食产量也比较高。云南省冠以“那(纳)”的地名近千个,细考“那”的含义,其实是壮语水田或稻田的意思,表明壮族的先民是稻作文化的创造者。文山八宝出产的“八宝贡米”,品质十分优秀,可谓誉满神州。由此可见,农耕稻作文化同壮族的历史渊源之深。
在壮族的宗教信仰中,对“竜”的图腾崇拜,根源于壮族的农耕稻作文化。因为“竜”中流出的清泉,是稻作的首要条件。“竜树”的萌发、荣、枯,传递着上天春、夏、秋、冬季节变化的物候信息,是安排水稻耕耘种植的时间表。
“竜”不仅能祛病免灾,保人健康长寿,而且是壮家儿女的幸福源泉。因而,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或三月初三都要祭竜。对“竜”的崇拜,反映着壮族人民朴素的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观。壮族善种糯谷。
在他们的饮食文化中,尤以糯米食品最具特色。他们用红、黄、蓝、紫、绿、黑等天然植物色素加工的七彩糯米饭,不仅色彩斑斓,引人注目,而且香糯有加,十分可口。它是壮家人节日的必备品,主要用来祭神。
壮族多居住在河谷平坝临水地区,依山畔水建山寨。民居为干栏式建筑,既适应炎夏潮湿的气候环境,避免毒蛇猛兽侵害,又为农耕稻作创造条件。一般为三层,顶层储粮,中层住人,底层放置农具和饲养牲畜,以三开间或五开间为一栋,有的还建有耳房和抱厦组为一套的。
在壮族的文学艺术中,存在着大量生动具体反映农耕稻作的生活内容。在其神话体诗歌《古歌》和故事体诗歌《谷子来源》等作品中,既叙述了谷种的来源,劈山造田的辛劳,洪水干旱给农作物带来的危害,又表达了他们战胜困难,夺取丰收的坚定信念和取得胜利后的欢欣。诗句感情奔放,激昂动人。
壮族历史悠久的农耕稻作文化,已经成为壮族人民根深蒂固的生存理念。它产生的巨大凝聚力,促使着壮族人民团结奋斗,生生不息,并在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优良传统文化中大放异彩。
小篆与汉仪有什么不同
汉仪篆书比较接近秦篆的风格,结字多为长方形,笔画横平竖直,结构上紧下松。而方正小篆比较接近汉篆和明清名家的篆书书写风格,构型十分协调,给人一种整体美。而小篆在古文内还属于纯构型线条字体,具有线条均匀,笔画分布对称的特点。小篆和汉仪的不同之处...
甲骨文是什么时期的文字
甲骨文是商朝时期的文字,距今已有3600多年的历史,是最古老的汉字雏形,也是现存王朝时期最古老的的成熟文字。除殷墟甲骨文外,河南贾湖遗址和贵州地区的汉墓群出土的陶器上也发现了各种最早的甲骨文。甲骨文是商朝时期的文字甲骨文是商朝时期的文字,距...
小篆与大篆的区别图片
小篆指的是秦朝统一全国实行“书同文”而统一出来的一种规范文字,笔画相对较细,字体有一定法则。而大篆是籀文、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书体的统称,线条明显粗细不匀、字形结构不够整齐,分布结构的法则没有规律化。小篆和大篆的区别小篆指的是秦朝统一全国...
甲骨文与金文的异同
甲骨文是我国最古老的的文字之一,特点是因形生字,起源于商朝时期,距今至少已有3600多年的历史。而金文是指殷周时期铸造在青铜器上面的铭文,特点整齐、古朴、厚重,起源时间与甲骨文相比较晚。1、性质不同甲骨文是我国最古老的的文字之一,也有契文、...
甲骨文与现代文的对比
甲骨文是因形生字,它的字形于实物非常相似,刻画文字时直线用的比较多,文字大小错落,疏密有一定变化。而现代文完全脱去了甲骨文因形生字的特点,笔画的横竖、撇捺、曲直都能很好的表达,文字整齐、规矩,内容会更加直观。甲骨文和现代文的对比甲骨文和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