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我国东北部地区的鄂伦春族虽然人口不多,但是文化亦不会贫乏,他们也拥有本民族特俗的服饰。因为狩猎不仅是其生存需要,亦属于他们的长处之一,因此他们本民族的服饰也取材于狩猎。
接下来,我们就一起去鄂伦春族文化看看他们的服饰文化吧!
鄂伦春族的服装以狍皮为料,以袍式为主,主要有皮袍、皮袄、皮裤、皮套裤、皮靴、皮袜、皮手套、皮坎肩、狍头皮帽等。
因为狍皮不仅经久耐磨、防寒性能好,而且不同季节的狍皮,可以制作各种不同的衣着。如秋冬两季的狍皮毛长而密,皮厚结实,防寒力强,适宜做冬装。夏季的狍皮毛质稀疏短小,适宜做春夏季的衣装。
他们的皮袍叫“苏恩”,大襟、袍边、袖口用浅色簿皮镶边。女式皮袍上绣花和项圈,很讲究。皮裤叫“额勒并依”,膝部饰有图案绣花。鄂伦春人的的狍头皮帽“密塔哈”最具特色,用猎物头皮原样做成,保留狍角和双耳,眼珠部位嵌以黑皮。
鄂伦春族人的服饰也充分显示了狩猎民族的特色。在长期的游猎生活中,鄂伦春人创造了极富民族特色的狍皮服饰文化。狍属鹿科动物,其毛密而厚,御寒性能好。狍皮有大毛、青毛、红毛之分,鄂伦春人冬着大毛皮袄、春秋着青毛皮袄、夏着红毛皮袄。男袍带大襟,在袍边和袖口处镶皮子,既结实又美观。
为便于骑射,皮袍的前后襟均有开衩,腰间系黑色带子,皮袍所用纽扣,早年用兽骨制成,后多用铜扣。女袍在两侧开启,并在领口、袖口和开启处绣有各色花纹图案腰间系彩色腰带。老年妇女和女童垢皮袍上只有镶边,不绣花、不染色。
典型的鄂伦春族服饰主要有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三种:
几何纹:数量最多,主要有圆点纹、三角纹、水波纹、浪花纹、半圆纹、单回纹、双回纹、丁字纹、方形纹、涡纹等。多半依个人需要大量组合,以产生新的图案节奏和旋律。
植物纹:数量居次,以叶子纹、树形纹、花草纹、花蕾纹等为主,其中南绰罗花纹样尤为突出,运用甚广。鄂伦春语“南绰罗花”意为“最美的花”,象征纯洁的爱情。多用于姑娘嫁妆的,以示爱情纯真幸福。花形呈“十”字架,以云卷变形纹表示。
动物纹:数量最少,主要有云卷蝴蝶纹、鹿形纹、鹿头云卷纹及马纹。还有借鉴他民族的纹样,如“寿”字纹等。
“米那共”,即狍头帽,是鄂伦春人最具特色的服饰之一,这种帽子用完整的狍子头皮制成。其方法是:将狍子头皮剥下,保留其毛、眼、鼻、口,熟好后,在原眼眶处镶上黑皮子,再把两个耳朵割掉,用狍皮做两只假耳朵缝上,狍角照旧保留即可。这种帽子不仅保暖御寒,而且还是狩猎时的极好伪装。
甲骨文是什么时期的文字
甲骨文是商朝时期的文字,距今已有3600多年的历史,是最古老的汉字雏形,也是现存王朝时期最古老的的成熟文字。除殷墟甲骨文外,河南贾湖遗址和贵州地区的汉墓群出土的陶器上也发现了各种最早的甲骨文。甲骨文是商朝时期的文字甲骨文是商朝时期的文字,距...
小篆与大篆的区别图片
小篆指的是秦朝统一全国实行“书同文”而统一出来的一种规范文字,笔画相对较细,字体有一定法则。而大篆是籀文、甲骨文、金文、石鼓文等书体的统称,线条明显粗细不匀、字形结构不够整齐,分布结构的法则没有规律化。小篆和大篆的区别小篆指的是秦朝统一全国...
小篆与汉仪有什么不同
汉仪篆书比较接近秦篆的风格,结字多为长方形,笔画横平竖直,结构上紧下松。而方正小篆比较接近汉篆和明清名家的篆书书写风格,构型十分协调,给人一种整体美。而小篆在古文内还属于纯构型线条字体,具有线条均匀,笔画分布对称的特点。小篆和汉仪的不同之处...
甲骨文与现代文的对比
甲骨文是因形生字,它的字形于实物非常相似,刻画文字时直线用的比较多,文字大小错落,疏密有一定变化。而现代文完全脱去了甲骨文因形生字的特点,笔画的横竖、撇捺、曲直都能很好的表达,文字整齐、规矩,内容会更加直观。甲骨文和现代文的对比甲骨文和现代...
甲骨文与金文的异同
甲骨文是我国最古老的的文字之一,特点是因形生字,起源于商朝时期,距今至少已有3600多年的历史。而金文是指殷周时期铸造在青铜器上面的铭文,特点整齐、古朴、厚重,起源时间与甲骨文相比较晚。1、性质不同甲骨文是我国最古老的的文字之一,也有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