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傈族的“刀杆节”流传至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在傈傈族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一般知道“刀杆节”的人心中都会为那些表演者感叹,他们需要多大的勇气才能赤脚踏在刀山火海而泰然自若,需要怎样的技巧才能在刀山火海中毫发无损。这是个不解之谜,至今都没人能解开这个谜,这是用科学无法解释的现象。下面就来为大家介绍下勇士们的节日“刀杆节”。
傈僳族刀杆节,傈僳语叫“阿堂得”,意思是“爬刀节”,是居住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县境内的傈僳族以及彝族的传统节日。由祭祀明朝兵部尚书王骥、下火海、上刀山等流程构成。“上刀杆”活动一般在农历正月十五或二月初八举行。
过去是傈僳村寨或农户为免受灾难降临,消灾避邪才举办的。而且逢大年才举办,逢小年不办(子寅辰午申戌为大年,丑卯已未亥为小年)。有时是全村人共同合办,有时是一家人主办,邻居协办。改革开放以来,通过文化部门长期做工作,上刀杆被列为民族体育项目,在任何一个地点任何一个时间都可以进行表演。
制作“刀杆”所需要的材料及注意事项
要选一天吉祥的日子,到山中去选树,一般选两棵笔直的云南松,长约15米,在砍伐前要用一只雄鸡(即公鸡)、一只小猪仔和若干香火、纸钱以及水酒,祭山神后,方可砍伐。砍倒后,削去树皮、晾干,15天左右由男士肩扛回村寨(在此期间女同胞不能跨越树杆)。
上刀杆的前一天晚上开始扎刀杆。扎刀杆前要准备300张五色纸,折成小纸花若干朵,蔑子数百片(扎刀用),长刀36把或42把(有时用56把或72把),刀刃要锋利,备好缆绳撑杆等物,请好吹鼓手。在扎刀前还要点刀,由香通(巫师)试刀,刀刃朝上,三道横档处,要用两把刀交叉扎成双刃刀。
刀杆顶端扎一道彩门(半圆型),彩门上披上一条红绸带,用一根铁链系住,两头用锁锁住(叫天锁)。五色纸扎成的鲜花镶在刀梯两旁。刀杆扎好后,香通身着民族服装,口中念念有词,在鼓乐声中进行“耍刀”表演(及刀舞)。
上刀杆当天早上,守坛“香通”(祭师)要祭供神坛(一般设5坛)。中午,香通及吹鼓手身穿民族服装,斜披白布带,敲锣打鼓,把神请到上刀杆处,经一番祭奠,用公鸡冠血和蒿枝水祭点刀杆,然后在神坛香通的号令下,众人动手,手持绳索、撑杆,在唢呐和锣鼓声中,银光闪闪、五光十色的刀梯徐徐升起,屹立在场中,直插云天。
刀杆节是傈僳族人民自然崇拜的产物,更是傈僳族人民爱国主义精神和不畏艰险的民族精神的体现。现在节日中,原始信仰的内容已被展现健康新颖的唱词和丰富的手上舞蹈动作的"跳嘎"所取代,具有了更广泛的群众性。这一古老而又奇特的刀杆节,已被有关部门正式定为傈僳族的传统体育活动。
“刀杆节”的起源
“上刀山,下火海”是刀杆节中主要的习俗表演活动,它再现了山地民族翻山越岭的生活经历及攀藤负葛的艰苦卓绝精神,同时也是一种民间传统习俗活动。
刀杆节,相传是纪念一位对傈僳族重恩的古代汉族英雄:明代兵部尚书王骥受朝廷派遣,率兵马到云南边陲傈僳族居住地区部署军民联防,平息叛逆,收复被侵占的土地,在当地百姓的配合下,赶走了入侵的敌人。
为了使边境民富兵强,他带领傈僳青年习武练勇。后来皇帝听信谗言,毒死王骥。傈僳族人民把这位英雄献身的忌日定为自己民族的传统节日——刀杆节,并用上刀山、下火海等象征仪式,表达愿赴汤蹈火相报的感情。
甲骨文为什么破解不了
甲骨文之所以破解不了主要是因为缺少足够的文字资料进行证实,或者是说很难进行证实或证伪。并且甲骨文起源于商朝,距今至少有3600多年的历史,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字,它的形成并不完全靠象形创造出来,没有任何依据对其研究。甲骨文破解不了的原因甲骨文之...
甲骨文为什么叫甲骨文
甲骨文之所以叫甲骨文,主要是因为甲骨文被镌刻或书写在兽骨和龟甲上面,所以才形成了如今的甲骨文。最初的目的是为了占卜、测验吉凶,具有图画性强、笔画繁多、线条吸收、笔画多放折等特点。甲骨文叫甲骨文的原因甲骨文之所以叫甲骨文,主要是因为甲骨文被镌...
甲骨文为什么没有夏
据史料推断,甲骨文没有夏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夏并不被人们称为夏,而是叫鬼方。另一种说法是甲骨文是商朝形成的文字,而夏朝当时还没有形成文字,再加上甲骨文的作用不是用来记载历史,所以夏朝的历史没有被历史记录传承下来。甲骨文没有夏的原因甲骨文没有夏主...
甲骨文能与金文混用吗
甲骨文可以和金文一起混用,没有明确的规定对两种文字进行限制。但是对于目前这个社会来说,很难用甲骨文和金文与他人进行交流。因为甲骨文是我国最古老的文字,而金文指的是铸造在殷周时期青铜器上的铭文,年代非常久远。甲骨文能和金文一起混用甲骨文可以和...
甲骨文为什么会失传
书写不便、字体繁琐、难以普及是甲骨文失传的几个原因。因为甲骨文需要用刻刀将文字镌刻在兽骨或龟甲上的,刻画起来比较费力。并且字体相对比较繁琐,没有严格的表现方式,刻画的材料需要经过特殊处理。1、书写不便书写不便是甲骨文失传的原因之一,因为甲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