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音乐与现在流行的音乐有所不同,民族音乐以切合生活,体现民族特色为主。仡佬族的音乐特色就体现在他们的民歌中,他们用的乐器也都是些民间常见的乐器。仡佬族音乐在仡佬族文化中极其重要,是仡佬族文化传承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民族的民歌形式多样,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下仡佬族的音乐及乐器。
仡佬族的音乐
仡佬族的音乐以声乐为主,且以民歌演唱为特色,在仡佬族的各种民歌里唱腔种类多,曲调丰富。主要有山歌、情歌、酒歌、古歌、哭嫁歌、孝歌、苦歌、打闹歌等多种形式。
山歌的唱腔,有高腔(假声)山歌、平腔山歌、低腔山歌。节奏自由明快,曲调轻松活泼。酒歌曲调明快,气氛热烈。古歌、祭祀歌在节日庆典、祭祖时唱,曲调庄严肃穆,歌词较长,有固定的词句和顺序。丧葬歌曲调低沉忧郁;有些唱词曲调如同念经。
酒歌采用对唱的形式,主方起唱,客方接唱,如此轮番。哭嫁歌如泣如诉,曲调悲戚,主要流行在黔北仡佬族地区。打闹歌属有伴奏的劳动号子,其音乐与当地山歌、花灯、高台戏、板凳戏、民间小调有密切关系。
打闹歌按劳动时间分齐田号(有说板、唱号,用于早晨开工之时,唱号有快慢松散之分)、催闹号(用于早饭后的劳动)、花花闹(用于吃“晌午”后,有独唱、齐唱、对唱、重唱、领唱、合唱等)和放闹号(用于晚饭前的劳动中)。其曲调、节奏欢快、鲜明。
仡佬族的民族乐器
仡佬族古代的乐器主要是铜鼓。《唐书》载,仡佬人“燕聚则击铜鼓,吹大角,歌舞为乐”。铜鼓在仡佬族历史上,既是礼器,又是乐器,曾非常流行,后因社会剧烈动荡变迁,铜鼓日渐失传,仅有一些有关铜鼓的残俗及传说留存民间。
如清末民国初,安顺县湾子寨的老人在弥留之际,家人要将老人扶坐在铜鼓上落气后方行沐浴。平坝大狗场老人咽气时,除扶其坐在铜鼓上,还要用两面铜鼓垫脚。
现在笛子、唢呐是仡佬族常用乐器。传说,最初人们住在山洞里,空闲时,年轻人摘取树叶、砍取竹筒吹出响声自娱。后摸索着在竹管上钻出小孔若干,吹出的声调有高有低,很悦耳,因发出嘀嘀之声,故取名为“笛”。人们还用草管为哨,树皮作套,套于草管上,吹出琐呐琐呐之音,取名为“唢呐”。
仡佬族乐器中最为独特的是“呜哇”。呜哇用二尺长的泡木捅去木芯为筒,筒腰凿出两孔,筒的上端插一竹哨做成。吹奏时口含哨、指按孔,发出呜哇呜哇之声。呜哇只能在秋收结束至正月十五期间间吹奏,春耕起便收藏不用。此外还有二胡、萧、锣、笛、芦笙等。
音节和音序的区别是什么
音节和音序的区别主要就是性质不同,音序指音节的第一个大写字母,而音节则是元音或辅音组成的发音音节。音序必须是大写,同时音节内也包括音序,但是写音节的时候没有声调。音序一共有25个字母,而音节会根据不同的音序组成更多的音节。1、性质音序一般音...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谁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罗贯中,创作于明朝洪武年间,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描写了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诉说了三国时期群雄割据混战的局面,分为黄巾起义、董卓之乱、群雄逐鹿、三国鼎立、三国归晋五大部分。三国演义的作者是...
明朝帽子上插羽毛代表什么
明朝帽子上不插羽毛,插羽毛的是清朝帽子,这种帽子上的羽毛装饰品叫“花翎”,是皇上赏赐的,和官帽帽顶合称“顶戴花翎”,明朝帽子有皇上戴的冕冠和翼善冠、官员戴的乌纱冠、士庶戴的方巾等,清朝帽子有六合一统帽、顶戴花翎等。帽子上插羽毛代表什么1、花...
颜料怎么调色
想要颜料调色,要先准备好颜料等工具。注意调色的时候要先调配小样再调配大样,这样才不会浪费颜料。调色要以主色为主,如调配红色的时候,先加正红色再根据要求加入浅色或者深色。调配颜料时要保持湿润,有必要时可以加入活性剂固色。步骤1准备工具:颜料、...
江郎才尽的主人公是谁
江郎才尽的主人公是江淹,江淹是南朝时期的文学家,家境贫寒,刻苦读书,自幼写作优秀,文章里常出现奇言佳句,被人称为江郎。他长大后做了两个奇特的梦,此后些诗文再无佳句,众人表示他的才气已尽,这就是江郎才尽的由来。江郎才尽的主人公是江淹江郎才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