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着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代表自己民族的传统文化。而壮族作为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也有着许多的文化节日。
那么,下面随小编一起来看一下壮族文化吧!
“你在哪里?”
“我在那边。”
“那边是哪边?”
“就是那边啊!”
这是几位外地游客在广西百色乡村迷路时的“抓狂通话”。“那边”,实际是当地的一个地名。不仅如此,就在离“那边”不远的地方,还有另一个地名——“那里”。这样特别的地名,让初来乍到的外地人,着实有些摸不着头脑。
在广西南宁隆安县“那”文化旅游节上,壮族同胞正在举行隆重的稻神祭。每逢“四月八”农具节,“那”文化圈的壮族同胞纷纷身着民族服装,举行祭祀、游街等活动,用歌舞表达对土地、耕牛等的敬仰感恩之情,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在壮乡广西,类似以“那”冠名的乡镇村落比比皆是。“那”是壮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壮语意为“田”和“峒”,最初指水稻田,后来泛指田地或土地。
作为传统稻作民族,千百年来,壮民族据“那”而作,依“那”而居,以“那”为本,由此形成以稻作文明为内核的“那”文化,历史悠久,影响深远。可以说,几乎每个壮族同胞都有“那”文化情结。
地名里的土地情结
在稻作民族的心目中,土地是最宝贵的财富,人们的生产和生活,都以土地为转移,以农耕为一切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最明显的表现便是依田定居,以田论人,用田取名,为田设神。
壮族的村落,多数是依山傍水,面对着田地。以田地“那”标识取地名,便顺理成章。大至县市乡镇,如那坡、那马、那陈;小至村屯弄场,如那王、那绍、那左。据不完全统计,含“那”字的地名,在广西有1200多处。
以“那”命名,依据多是“那”的特点和性质,如那翁(“翁”为壮语音译,下同),即滥泥田;那江,中间的田;那波,泉边的田;那雷,土岭的田;那达,河边的田;那六,水车灌溉的田;那楼,我们的田;那班、那曼、那板,村寨田;那马,养马的田;那昌,工匠的田;那笔,养鸭的田;那怀,养水牛的田……
为这些地方命名的人,是最先开垦这些田的壮族先人,他们约定俗成,无论在何时何处为地方、村寨命名都遵循这一法则,依据着同一模式,即以“那”为冠。
您可能还喜欢:
古老的舞蹈:畲族粑糟舞
瑶族历史的重要史料:瑶族经书
傣族最原始的文化:花腰傣
黎族既有特色又奇葩演奏:鼻箫
闻鸡起舞的主人公是谁人
闻鸡起舞的主人公是祖逖,祖逖是东晋时期的名将,年轻时他感觉自己知识贫乏,于是奋发向上,努力读书。与刘琨一同担任司州主薄时,他半夜听到鸡叫,一脚把刘琨踹醒,约定两人以后听到鸡叫声就起床练剑,并在年复一年后成了文武双全的人才。闻鸡起舞的主人公是...
会话和对话有什么区别
会话和对话的区别在于使用场合的不同,虽然两者都有着两个人或者多人谈话的含义,但是会话多用于对另一种语言的学习,而对话则多用于描述性语言,我国汉字具有较深的文化底蕴,虽然意思相近,但运用上大不相同。会话和对话的不同会话和对话在在于使用场合的不...
凿壁偷光的主人公是谁
凿壁偷光的主人公是匡衡,他幼时家贫,没有钱买蜡烛,晚上无法学习。一天,他看到墙缝上有光透过来,发现是邻居家的光透过墙缝,于是就将墙缝挖大,通过透过来的光学习,后凿壁偷光形容家境贫寒而努力读书。凿壁偷光的主人公是匡衡凿壁偷光的主人公是匡衡,匡...
洛阳纸贵的主人公是谁
洛阳纸贵的主人公是左思,左思是西晋文学家,他耗时十年著成的《三都赋》受到当时两位大家的推崇,在洛阳城被快速传阅,不少人为了更快拜读《三都赋》纷纷买纸抄阅,导致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价格上涨,这就是洛阳纸贵的由来。洛阳纸贵的主人公是左思洛阳纸贵...
指鹿为马主人公是谁
指鹿为马主人公是赵高,秦朝时宦官赵高把持朝政,命人牵了一只鹿到朝堂,说是献给秦二代的马,并问其他大臣,朝堂上的是什么,有人答鹿,也有人答马,答鹿的人纷纷获罪,而答马的人加官进爵,百官因此更加惧怕赵高,指鹿为马的典故也由此而来。指鹿为马主人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