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二十四节气 > 立春 > 立春的由来是什么 立春的由来是什么传说

立春的由来是什么 立春的由来是什么传说

更新时间:2024-12-26 00:03:22

  立春作为二十四节气之首,也是标志着出春天到来的节气,立春过后气温慢慢回升,万物复苏,但是你们有去了解过立春的由来是什么吗?在过去,立春也是一个节日,人们对于立春的重视程度从当时的活动中就能看出来,那么话不多说,小编准备了立春的由来是什么传说,来一起看看吧!

  【立春的由来是什么】

  立,始建也,春气始建也。是开始的意思,立春作为节令早在春秋时就有了,那时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令,到了《礼记・月令》书和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训》中,オ有24个节气的记载在汉代前历法曾多次变革,那时曾将24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以立春作为一年时节的开始。直到1913年,当时的国民政府正式下了一个文件,明确每年的正月初一为春节此后立春日,仅作为24个节气之一存在并传承至今。春就是春天的意思。立春:春气开始建立的意思。立春期间,气温、日照、雨水开始增多,呈上升的趋势。

  旧时候的立春,既是一个古老的节气,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事物记原》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这一天都要举行鞭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若立春恰逢正月初一,俗谓岁朝春,百年难遇,民间认为这年的收成肯定好。有百年难遇岁朝春民谚。

  立春,古代又称立春节。立春节不仅是天文学依据太阳运行,而且同时还依据了农历的定气法则。依照现在精密的天文计算,立春交节时刻时就是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所以农历节气是完全吻合天象即天体运行位置的。农历二十四节气过完一次,就是一个回归年了。据天文学数据:回归年的长度为365.2422天,这就是相邻两个立春节气之间的时间间隔。公历年的平均长度是365.2425天,与回归年相差无几,所以立春在公历年中的日期基本固定,绝大多数年份为2月4日,个别年份为2月3日或2月5日。但是,农历年的立春情况却不一样,农历无闰月的年份为353天至355天,比回归年少了11天左右;有闰月的年份为383天至385天,比回归年多19天左右。于是立春在农历年中的位置呈现出4种情况:在年初、在年末、年初年末两头春、全年无立春日。这种望气定气的结果,即出现在无春年或两春年。在农历有闰月的年份(每5年有2次,19年中有7次,即《周易》中的五岁再闰、十九年七闰),因年长长于回归年,故年初年末都有立春日即两头春无闰月的年份(每19年中有12年),因年长短于回归年,无春年最多,剩下的立春日在年初和在年末的大约各占一半。这种规律以19年为周期,循环往复,个别年份稍有出入。

  立春是什么意思?

  立春,为中国二十四节气之一,喻意春季的开始,时间在2月3-5日之间,该时太阳位于黄经315。立春位居二十四节气之首,人们十分重视这个节气。3000年前我国就有迎春仪式,至今已形成了许多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有打春的打牛,咬春的吃春盘、春饼、春卷、咬萝卜习俗等。从这一天到立夏这段期间,都被称之为春天。

  立春三候

  我国古代将立春分为三候,即: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蛰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一候对应的花信为迎春,二候为樱桃,三候为望春。所谓一候东风解冻,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

  而在立春五日后,蛰居的虫类慢慢在洞中苏醒,这就是所谓的二候蛰虫始振。再过五日,河里的冰开始融化,鱼开始到水面上游动,此时水面上还有没完全融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这就是三候鱼陟负冰了。

  【立春的由来是什么传说】

  传说一

  中国各地农村人总是把立春叫打春,而打春这天,乡人又有一个习俗,就是在立春时刻,不论大人、小孩都要啃吃几口萝卜,这习俗叫啃春。要说这啃春习俗的来历,还有个神奇的传说。

  有一年的立春前,当人们准备热热闹闹迎接立春时,不料,瘟疫四起,使得所有人都传染上了一种说不出的疾病。这种病很怪,那模样真像喝醉了酒似的,个个都是头重脚轻,连抬抬手的力气也没有。

  立春前一天,一个老道打扮的人来到了一个村庄。他见村庄里静得听不到鸡鸣狗叫,更不见有人走动,觉得奇怪万分。他来到了村边的一户人家敲门.道人连呼几声没人应,后来他看到一个中年人,连声问究竟,中年人抬了一下眼皮,合着眼用微弱的声音,断断续续地说:全村人都得了一种像我这样的病。

  道人一连闯了几家,情形都是一样。道人也莫名其妙。于是,他来到村东头的一棵古树下,面南盘坐,挑起单掌,合眼静坐,口中念念有词。原来,他向南海的观世音菩萨祈求医治瘟疫的方法。约摸过了三个时辰,道人长嘘一口,猛然站起来,飞快地跑回观院,抡镐便刨,他刨出一袋贮藏的萝卜,又飞快地跑到了村庄。这时候,已是第二天大清早了,道人从村中一家找到一只芦花大公鸡,拔下几根鸡毛,扎在了地上。

  道人合眼祈告着,脑海中又出现了静坐时与观音菩萨对话的场面:观音菩萨告诉他,等地气通时,让乡人百姓每人啃吃几口萝卜,瘟疫便可自动解开。过了约莫有一袋烟的功夫,扎在地上的鸡毛突然动了起来,道人惊喜万分,他喊着:地气通了,地气通了。奔向了村庄的每家每户,让人们啃吃萝卜。结果,还真灵验,人们吃了萝卜之后,全都好了。

  人们纷纷给道人跪下,谢他的救命之恩。道人说:大伙请起,别谢我,应该感谢观音菩萨。不过,大伙现在应该去救别人。我的观院里还有许多萝卜,大伙带着快去邻近村庄救人吧!乡人听后,带着萝卜奔向了十里八村。

  瘟疫解了,人们又过上了平静安乐的生活。但是人们不会忘记那位道人,更不会忘记让他们从苦难中解脱出来的萝卜。从此,乡人便在立春这天啃吃几片萝卜,以求平安。啃春的习俗也就形成了,持续至今。

  传说二

  每当春节期间,农村中到处能听到咚咚旰、咚咚旰的春锣春鼓声,并还伴有节拍的唱词,原来是有人在打春。

  传说,在明朝年间,有个知府,在上任的头一年的春天,气候非常寒冷,而且时间也冷得很长,虽说立春已有个把月了,花草树木都未看见发芽。知府心想这不是一个好兆头,他急于想见到树草花木发的芽。于是,他立即下令,要百姓去寻找发了芽的树枝送到知府里。如谁送得早,就有奖赏。次日,便有一个姓吴的和一个姓周的两个人,找到了几枝发了芽的杨木,送到了知府的衙门。知府见了,心里自然大喜,认为是送来了吉祥。吴、周两人得到了知府的重赏。知府又要他们两人明年更早些来报春。恰巧,第二年因冬季比较暖和,正月初一立春,周、吴两人手持发了芽的杨柳,各入还拿了一面小锣半边特制的鼓,一齐来到知府衙门报春。他们一边敲锣,一边唱起自己编的一些好听的吉利奉承话。知府格外高兴,又给了周、吴二人双倍的奖赏。这样一来,周、吴受赏的消息传到了其他老百姓那里。来年,其他百姓也仿照着周、吴二人的样,成群结队地上衙门报春。知府见到这样多的百姓都来了,他再也不拿出自己的银钱赏给百姓。知府便对大众说:报春是件大喜事,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回大地早,是万民之福。你们可以拜吴、周二人为师,到各地村庄的乡亲们家里去报春。本府从今后,在立春时节办个盛大的迎春大会,与民同乐。自从那时候起,各地都形成了打春的风俗。

  立春习俗

  祭祖

  在许多地区,立春要祭祀祖先。如广东《新安县志》载:民间以是日有事于祖祠。

  在立春时供奉祖先的食品也较特殊。河南《汝阳县志》载:设春宴,啖春饼,荐卜、梨。

  临颖县志把立春祭祀称为咬春。

  戴春鸡

  戴春鸡是陕西铜川一带人民的古老风俗。每年立春日,母亲用布制作一个约3厘米长的公鸡,缝在小孩帽子的顶端,表示祝愿春吉(鸡)立春日,妇女用线穿豆挂于牛角,或用麻豆撤在牛的身上,认为这样做,可以使幼儿免患麻疹。前者称为禳儿疹,后者称为散疹。

  咬春

  立春时还有自己的食品,主要是春饼、萝卜、五辛盘等,在南方则流行吃春卷,街市上都有不少叫卖春卷的小贩。此处有两点值得注意:一是过去认为咬春就是吃萝卜,其实也包括吃春饼;二是所谓讨春就是迎春之意。为什么要吃萝卜呢?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可以解春困。其实咬春并不限于此,除解困外,主要是通气,使人保持青春不老。五辛盘是由五种辛辣食物组成,用葱、蒜、椒、姜、芥等调和而成,作为就餐的调味品。

  拜太岁

  中国有迎太岁的习俗,把太岁想象成了值班的神,迎太岁就能平安富足。拜太岁是中国道教文化的一个内容,也是中国民间一种化煞消灾、祈福纳吉的传统习俗。早在元、明时代,拜太岁活动便被列入国家祀典。

  送春牛帖子

  旧俗立春前一日,有两名艺人顶冠饰带,称春吏。沿街高喊:春来了,俗称报春。无论士、农、工、商,见春官都要作揖礼谒。一个人站在田间敲锣打鼓(找小男孩穿青衣戴青帽),唱着迎春的赞词,到每家去报春,挨家挨户送上一张春牛图或迎春帖子(或众农家敲锣打鼓将小孩拜请回家叫迎春民间摆上果品春盘在案等待春的到来)。在这红纸印的春牛图上,印有一年二十四个节气和人,牵着牛耕地,人们称其为春帖子。这送春牛图,其意在催促提醒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要抓紧务农,莫误大好春光。

  打春牛

  打春的风俗,最早来自皇宫,传说立春这一天,皇宫内外都要把它当作节日一般,是要格外隆重地庆祝一番。最早有立春之日要把皇宫门前立的泥塑春牛打碎一说,史书上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那样说的话,年头几乎和我们中华民族一样的老。

相关推荐
- Related -
最新更新
- New -
热门推荐
- Ho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