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 首页 > 二十四节气 > 清明 > 清明的特点和风俗 清明节与清明节气

清明的特点和风俗 清明节与清明节气

更新时间:2025-01-24 20:16:48

  天高景明,春回大地,万物洁净而清明,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因此而得名,一起看看清明的特点和风俗吧,二十四节气最早起源于周代,最早制定出来的是夏至和冬至,其中立竿见影就是说的冬至,随后二十四节气渐渐都被制定下来,接下来小编就为各位小伙伴带来清明节与清明节气的介绍,不要错过了。

  【清明的特点和风俗】

  踏青

  清明之时,正是春回大地,人们乃因利乘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回家时顺手折几枝叶芽初绽的柳枝戴在头上,其乐融融。也有的人特意于清明节期间到大自然去欣赏和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景象,郊外远足,一抒在严冬以来的郁结心胸,这种踏青也叫春游,古代叫探春、寻春。其含义,就是脚踏青草,在郊野游玩,观赏春色。

  荡秋千

  荡秋千是在清明节的时候一个传统的风俗,荡秋千的历史古老,最早期的时候荡秋千的名字是叫做千秋的,后来是为了避忌讳才变成了秋千。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放风筝

  风筝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近年西安市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使这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扫墓

  扫墓是清明节最重要的习俗,清明扫墓是秦以后的事,到唐朝时才时开始盛行,一直流传至今。清明扫墓,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是我国最大的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时,人们通常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墓前,并为坟墓培上新土、修整坟墓等。

  【清明节与清明节气】

  清明节扫墓祭祖

  清明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节,属于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节日。清明节凝聚着民族精神,传承了中华文明的祭祀文化,抒发人们尊祖敬宗、继志述事的道德情怀。

  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春秋二祭,古已有之。清明节历史悠久,源自上古时代的祖先信仰与春祭礼俗。据现代人类学、考古学的研究成果,人类最原始的两种信仰,一是天地信仰,二是祖先信仰。

  上古干支历法的制定为节日形成提供了前决条件,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祭祖礼俗形成的重要因素。据考古发掘,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发现了万年前的墓葬,是中国年代最早的可确认葬式的墓葬,表明上古先民在万年前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识墓葬行为与礼俗观念。

  墓祭礼俗有着久远的历史源头,清明墓祭是传统春季节俗的综合与升华。清明节俗丰富,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

  清明节不仅有祭扫、缅怀、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

  经历史发展,清明节在唐宋时期融汇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

  清明节气

  清明寓意着纪念故人,舒缓压力,时节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同时也是人文祭祖之时。

  清明是清澈而明朗的意思,也是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的节气名。

  关于清明,《岁时百问》中说: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故谓之清明。

  这是一个表征物候的节气,在每年的公历4月5日或6日。这天太阳到达黄经15度,正午时用圭表测日影,影长为古尺六尺二寸八分,相当于今天的1.61米。傍晚观察北斗星的斗柄正指辰的位置,也就是东南向。

  这个阶段一般在农历三月。又叫辰月、桃月、晚春。

  春天,从立春的春意萌发,迎来雨水的滋润,到惊蛰的地气回升,蛰虫启户始出,进入到春分的滚滚春雷,到达清洁而明净时已经经历了整整两个月的时间。

  到这时春天的景色是阳光明媚,柳绿桃红,群山如黛,百鸟I啼鸣,雨润万物,生机无限,清明节二一卜四番花信风l-卜的桐花、麦花、柳花相继开放。可以说这是二十四节气中最令人心旷神怡充满活力的节气了。

  清明的演变

  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中演变成民间节日的节气之一,面对这么好的气候,人们的各种活动也花样出新,因此给清明增加了许多文化内容。清明节尤与寒食节联系紧密。相传,春秋时期晋文公童年流亡在外19年,大臣介之推随其在外,晋文公饥饿难耐时,介之推割下大腿肉给晋文公充饥,这就是古代有名的割股奉君的故事。

  后来晋文公得势,封臣赏将,却未封赏介之推,介之推不计名利地携母隐居于山西绵山之中。不久有大臣提及介之推,晋文公深感不安,并亲自率众前往绵山寻觅,却未见其踪影,为了让介之推出山,晋文公命令焚山,三日后火熄,见介之推与其母相拥死于老树下,晋文公万分悲痛,厚葬了介之推,并将绵山改名介山(因而山西有了介休这个地名)。

  他下令从火烧绵山的那天,即清明前一天开始,全国上下禁烟火三日,家家户户吃冷食,并修寺庙以纪之。东晋《邺中记》载:并州之俗以冬至后一百五日为介之推断火,冷食三日。到了唐代,寒食节更是盛行于各地。《旧唐书玄宗记》载:五月癸卯寒食上墓宜编入五记,永为恒式。宋代规定从寒食至清明祭扫坟墓三日。这样清明、踏青、祭祖、寒食几个节都交叉活动。

相关推荐
- Related -
最新更新
- New -
热门推荐
- Ho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