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红柿炒鸡蛋:
[配料]西红柿300克,鸡蛋3个,精盐、味精、各适量。
[做法]西红柿洗净切片,鸡蛋大入碗内搅匀。
油锅烧热,先将鸡蛋炒熟,盛入碗内;炒锅洗净,烧热放油,把西红柿倒入锅内翻炒2分钟后,将鸡蛋、盐入锅同炒3分钟,放少许味精出锅即可。(糖尿病人不放白糖)
[功效]生津止渴,养心安神。
香菇冬瓜球:
[配料]香菇、鸡汤、淀粉各适量,冬瓜300克,植物油、精盐、姜、味精、麻油各适量。
[做法]香菇水发、洗净,冬瓜去皮洗净,用钢球勺挖成圆球待遇用,姜洗净切丝。
锅内放入适量植物油烧热,下姜丝煸炒出香味,入香菇继续煸炒数分钟后,倒入适量鸡汤煮开后,将冬瓜球下锅烧至熟时,用水淀粉勾芡,翻炒几下放入味精,淋上香油,即可出锅。
[功效]补益肠胃,生津除烦。
五味枸杞饮:
[配方]醋炙五味子5克,枸杞子10克,白糖适量。
[做法]五味子和剪碎的枸杞子放入瓷杯中,以沸水冲泡,温浸片刻,再入白糖,搅匀即可饮入。
[功效]滋肾阴、助肾阳。适用于“夏虚”之症,是养生补益的有效之剂。
芒种养生粥百合粥
处方与用法:百合30克,粳米100克,冰糖定量。百合用清水洗净泡软,粳米洗净,与百合一起加水煮粥,粥成时加入冰糖,溶化后稍煮片刻即可。每天早晚食用。
功用:润肺止咳,清心安神。肺痨久咳,虚烦惊悸、神志恍惚及食欲不佳而时有虚热烦躁者,均可辅食此粥。
百合既是食物,又是一种药物,甘平,功专润肺止咳,且有益气调中、清热宁心的作用,长期食用能收到良好的食疗效果。
薏仁薄荷绿豆汤
功效:清热解毒、改善表春痘
材料:薄荷5克、薏仁30克、绿豆60克、冰糖1-2大匙
作法:1、薏仁、绿豆均洗净,泡水3小时备用
2、锅中倒入800毫升水,加入薏仁及绿豆以中火煮开,改小火煮半小时,加入薄荷及冰糖继续煮5-10分钟即可食用。
红枣银耳汤
处方与用法:银耳20克,红枣100克,配冰糖250克。银耳用温水泡胀,洗净泥沙,摘去黑根,用开水汆一下,用清水泡后,上屉蒸熟,红枣洗净,置小碗内,上屉蒸熟。取一清洁锅,加清水1500克,置火上烧沸,加入冰糖使其溶化,加入银耳红枣,煮沸片刻,分别装在碗内。
功用:银耳软糯,清鲜甜美。可生津润肺,益气滋阴,适宜干咳、痰中带血、便干下血、久病及热病后体虚气弱、食欲不振者食用,有一定疗效,也是癌症病人长期服用的补养品。
芒种的节气花信是什么 芒种的节气是什么
二十四节气中每个节气都有它独特的花信,你知道芒种的节气花信是什么吗?芒种节气的花信有三个,其中最出名的是荷花,其次是萱草和玉簪,其中荷花也是莲花,相信大家在各种作品中都不少见,其中哪吒三太子的身体就是莲藕制作的,接下来小编就为各位小伙伴带来芒种的节气是什么的介绍,不要错过了。【芒种的节气花信是什么】芒种花信为:一候萱草,二候荷花,三候玉簪。芒种芒种,忙着种进入芒种这个节气后,农民就迎来了农忙的季节
芒种的节气风俗 芒种的节气内涵
三国演义中有煮酒论英雄的典故,都已经家喻户晓,青梅也可以煮酒,这还是芒种时节的风俗之一,一起看看其他芒种的节气风俗吧,除了青梅煮酒外,沿海一带的人们还习惯在芒种时节晒毛虾,这时候的毛虾体肥正适合晾晒,接下来小编就为各位小伙伴带来芒种的节气内涵的介绍,不要错过了。【芒种的节气风俗】接嫁树芒种节气到来,果农会将不同的果树进行嫁接,使之结出的果实在形状和质量上得以互补。也有的简单地用刀在果树上划出几道口
芒种的节气时间 芒种的节气美文
芒种的节气时间大约在公历的六月五日到六月八日,就是农历五月中旬,一起看看具体芒种的节气时间吧,在2023年芒种节气的时间是阳历六月六日,芒种是夏季的节气之一,也是适合播种的最后一个时节,过了这个节气播种成活率就会降低,那么接下来就由小编为大家带来芒种的节气美文的解析,希望能帮助到各位小伙伴!【芒种的节气时间】2023年芒种是6月6日芒种,每年公历6月5日或6月8日左右,即农历五月中,但有时也会与夏
芒种的节气谚语 芒种成熟节气
芒种西南风,夏至雨连天,在安徽有这样一句谚语,你还知道其他芒种的节气谚语吗?芒种是个繁忙的季节,这是播种的最后一个节气,在谚语中这个节气如果刮西南风,到了夏至节气雨会连绵下个不停,那么接下来就由小编为大家带来芒种成熟节气的解析,希望能帮助到各位小伙伴!【芒种的节气谚语】1、栽秧割麦两头忙,芒种打火夜插秧2、芒种日晴热,夏天多大水。(浙)3、芒种夏至,芒果落蒂。(桂)4、芒种雨涟涟,夏至要旱田。5、
芒种的节气含义 芒种的节气农事
芒种芒种忙着种,芒种是一个非常繁忙的节气,一起看看芒种的节气含义吧,在芒种这个节气许多作物接近成熟,可以进行收割,又因为芒种是最后一个能播种收获的季节,所以很多农作物也必须在这时候播种,在芒种之后再播种,成活率就很低了,接下来小编就为各位小伙伴带来芒种的节气农事的介绍,不要错过了。【芒种的节气含义】芒种是一个耕种忙碌的节气,民间也称其为忙种,这个时节,正是南方种稻与北方收麦的时候。元吴澄《月令七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