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李白《月下独酌四首其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相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译文:
提一壶美酒摆在花丛间,自斟自酌无友无亲。举杯邀请明月,对着身影成为三人。明月当然不会喝酒,身影也只是随着我身。我只好和他们暂时结成酒伴,要行乐就必须把美好的春光抓紧。我唱歌明月徘徊,我起舞身影零乱。醒时一起欢乐,醉后各自分散。我愿与他们永远结下忘掉伤情的友谊,相约在缥缈的银河边。
赏析:
这首诗写诗人由政治失意而产生的一种孤寂忧愁的情怀。
佛教中有所谓“立一义”,随即“破一义”,“破”后又“立”,“立”后又“破”,最后得到辨析方法。用现代话来说,就是先讲一番道理,经驳斥后又建立新的理论,再驳再建,最后得到正确的结论。关于这样的论证,一般总有双方,相互“破”、“立”。可是李白这首诗,就只一个人,以独白的形式,自立自破,自破自立,诗情波澜起伏而又近似于天籁,所以一直为后人传诵。
诗人上场时,背景是花间,道具是一壶酒,登场角色只是他一个人,动作是独酌,加上“无相亲”三个字,场面单调得很。于是诗人忽发奇想,把天边的明月,和月光下他的影子,拉了过来,连他自己在内,化成了三个人,举杯共酌,冷清清的场面,就热闹起来了。这是“立”。
可是,尽管诗人那样盛情,“举杯邀明月”,明月毕竟是“不解饮”的。至于那影子,虽然像陶潜所说的“与子相遇来,未尝异悲悦,憩荫若暂乖,止日终不别”(《影答形》),但毕竟影子也不会喝酒;诗人姑且暂时将明月和身影作伴,在这春暖花开之时(“春”逆挽上文“花”字),及时行乐。“顾影独尽,忽焉复醉。”(陶潜饮酒诗序)这四句又把月和影之情,说得虚无不可测,推翻了前案,这是“破”。
诗人已经渐渐进入醉乡了,酒兴一发,既歌且舞。歌时月色徘徊,依依不去,好像在倾听佳音;舞时诗人的身影,在月光之下,也转动零乱,好像在他共舞。醒时相互欢欣,直到酩酊大醉,躺在床上时,月光与身影,才无可奈何地分别。“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这四句又把月光和身影,写得对诗人一往情深。这又是“立”。
最后二句,诗人真诚地和“月”、“影”相约:“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然而“月”和“影”毕竟还是无情之物,把无情之物,结为交游,主要还是在于诗人自己的有情,“永结无情游”句中的“无情”是破,“永结”和“游”是立,又破又立,构成了最后的结论。
题目是“月下独酌”,诗人运用丰富的想象,表现出一种由独而不独,由不独而独,再由独而不独的复杂情感。表面看来,诗人真能自得其乐,可是背面却有无限的凄凉。诗人曾有一首《春日醉起言志》的诗:“处世若大梦,胡为劳其生?所以终日醉,颓然卧前楹。觉来盼庭前,一鸟花间鸣。借问此何时,春风语流莺。感之欲叹息,对酒还自倾。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其中“一鸟”、“自倾”、“待明月”等字眼,表现了诗人难以排解的孤独。孤独到了邀月与影那还不算,甚至于以后的岁月,也休想找到共饮之人,所以只能与月光身影永远结游,并且相约在那邈远的上天仙境再见。结尾两句,点尽了诗人孤独、冷清的感受。
花生被水淹几天没事啊
花生被水淹一天会没事。一般来说,农作物被水淹如果超过48小时,根部会发黄、发褐以致腐烂。另外,水淹过后会有一段虚弱期,这段时间农作物的抗病能力比较差,及时补救是非常重要的。花生被水淹几天没事啊如果土壤水分过多,时间过长,就会缺氧,当温度高时...
怎样炖大骨头汤营养又美味
想要大骨头汤营养又美味,首先大骨头要新鲜的,其次锅要用压力锅或者砂锅(慢火炖够3小时),第三配料要正确,如山药、包萝卜或莲藕、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火候要掌握好。做到这几点相信没有炖不好的大骨头汤。怎样炖大骨头汤营养又美味大骨头汤想要熬煮...
坩埚钳可以直接加热吗
坩埚钳是可以直接加热的,但是没有必要,它只是用来夹取坩埚或者其他的固体物质(如金属丝等),或者仪器(蒸发皿)的,不属于加热仪器。坩埚可以直接加热。可以直接加热的三种仪器有试管、坩埚、蒸发皿(另外还有燃烧匙)。坩埚钳可以直接加热吗坩埚钳是一种...
枪的构造原理
几乎所有枪都基于同一个简单理念而产生:利用发射药迅速燃烧产生的大量燃气的高压压力将子弹加速并射出枪筒。枪是军队中步兵的主要武器,亦是其他兵种的辅助武器,在民用被更广泛用于治安警卫、狩猎等。枪的构造原理公元1132年,中国南宋的军事家陈规发明...
周生有这个姓氏吗
有,周生是历史上罕见复姓。《郑通志·氏族略》收载。其源不一:《姓氏考略》注引《路史》云:“帝尧之后有周生氏”。或为唐姓所改。郑樵据晋《中经簿》云:“魏侍中周生烈,本姓唐,外养周氏,遂氏周生”。汉代有周生丰。周生有这个姓氏吗三国时魏国侍中周生...